本网站由甘肃省禁毒协会主办,今天是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戒毒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戒毒指南

从“拯救”到“支持”

来源:中国禁毒报 责任编辑:曹红娟 发布时间:2025/8/15 16:30:02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梁某是一名社区戒毒人员,近日,梁某父亲报警举报梁某夜不归宿去吸毒,要求警察抓梁某强制隔离戒毒。接警后,社区民警当即上门家访,核实具体情况,后现场对梁某进行尿检,结果为阴性,确认梁某未出现复吸行为。 


当天下午,民警及社工赶往梁某家中,向其父亲澄清尿检结果为阴性无复吸的事实,随后,询问梁某夜不归宿的原因。梁某现场表现得心不在焉,说自己多喝了两杯,所以深夜才回家。也许是梁某满不在乎的态度刺激了梁某父亲敏感的神经,梁某父亲瞬间情绪激动,一直在数落梁某。梁某全程没有一句反驳,用沉默对抗着父亲的批评、指责和种种猜测。 


事后,社工与梁某当面沟通得知,梁某经营的配送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关闭了,还欠下银行贷款,心情不佳外出喝酒晚归,这才有了父亲报警的一幕。 


发现问题  果断介入


社工在沟通过程中观察到梁某家“指责型”的家庭互动模式,觉察到梁某父亲“举报儿子复吸”行为背后隐藏着很深的焦虑和不信任感。这些情绪若得不到疏导,后续梁某出现任何“异常”,其父亲敏感的神经将会再度紧绷乃至引发其他过激行为,这对梁某戒毒成效的巩固非常不利。 


家访期间,社工全程采用倾听、同理、共情的技巧积极回应梁某父亲的诉说。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倾诉,梁某父亲的情绪逐渐得到平复,答应往后有情况会联系民警沟通。随后,社工向梁某父亲说明了梁某的现状:个人戒毒操守良好,经管控小组评估其戒毒成效明显,不存在复吸风险。社工邀请梁某父亲接受社工提供的个案服务,现场说明个案服务的内容,包括情绪疏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等,梁某父亲表示同意。 


全面评估  制订策略


经过个案面谈,社工发现梁某父亲出现明显的“拯救者心理”(即家庭中某一成员过度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试图“拯救”其他成员或家庭整体)。梁某父亲认为梁某吸毒是自己当年忙于工作,疏于教育的结果,过度的责任归因导致梁某父亲在梁某吸毒这一事件上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梁某吸毒是自己的责任。 


梁某父亲对梁某的生活、家庭、工作,事事包办:梁某结婚,为其新建婚房;孙子孙女出生后,承担了全部幼儿园费用;梁某创业需配置轿车,立即出资购买;梁某创业失败,为其偿还20万元债务。基于对梁某吸毒是由自己造成的这一偏差认知,梁某父亲表现出明显的“代偿性讨好”行为。 


在交谈中,社工也感觉到,梁某父亲为梁某不确定的将来而焦虑,对梁某不懂自己的付出仍不发奋努力而愤怒,焦虑不安充斥着梁某父亲的整个日常,情绪因梁某的一举一动而波动。 


综合梁某父亲对梁某吸毒这一事件的认知、对梁某的补偿性行为和目前情绪表现三方面因素分析,社工认为,梁某父亲的“拯救者心理”正对其自身产生严重伤害,由于长期的付出没有换来儿子的回报,梁某父亲正出现“情感枯竭”,情感方面陷入“牺牲—怨恨”的恶性循环。 


改变认知 注入希望


个案面谈进行到第四次时,梁某父亲焦虑不安的情绪得到明显缓解。社工适时采用动机式访谈的共情提问,心理疗愈正式开始。“这些年,因为儿子吸毒的事,您一直提心吊胆,真的很不容易”“过去几年儿子晚归的次数里,有多少次真的是复吸”“每次帮儿子兜底时,想过放手让他自己去承担本该属于他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要尽的责任吗”……随着社工的发问,梁某父亲陷入了沉思。 


这种沉默的场景,社工没有用语言去打破,只是静静地陪伴,因为社工看到一位老父亲的内心正在被看见,良久,梁某父亲回过神来。社工结束了这次面谈,跟梁某父亲布置了家庭作业:好好想想往后如何与梁某相处。 


在与梁某父亲开展个案面谈期间,社工同步与梁某沟通,了解梁某与父亲的日常沟通模式。梁某表达了对父亲每次自己出现状况都提及自己吸毒很不满。社工通过引导梁某换位思考,去重新理解一名父亲的立场和做法。“虽然父亲的做法不一定是对的,但他对你的爱是真的”,梁某听后有所触动,承诺往后与父亲多沟通。对于目前自己负债的现状,梁某表示自己与妻子有商量,计划两人先找份工作,破解目前的困境。   


随着个案面谈的深入,梁某父亲对“儿子吸毒”,自己家是“吸毒人员家庭”这种负面标签逐渐释怀,对于梁某目前的债务也不再以“拯救者”的姿态要为儿子偿还,转而支持儿子儿媳自己以打工方式来偿还。 


为进一步巩固服务成效,社工组织村委治保主任、社区民警等管控小组成员与梁某及其父亲进行了一次座谈,座谈中,村委治保主任表示如果梁某有就业需要,可以随时到村委会做登记,村委会积极推荐就业。梁某表示自己非常珍惜现在的家庭生活,表示自己不会再吸毒。梁某父亲表示,自己以往“用力过猛”,一直没有走出梁某吸毒这件事的阴影,现在明白了大家都没有歧视他们一家人,还很关心梁某。他表示,有这么多人的关心相信梁某不会复吸,往后会过好自己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再过多干涉年轻人的生活。社工告诉梁某父亲,往后有情绪困扰或心理困惑,可以寻求社工的帮助,或打心理援助热线。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仁心社会工作服务社)


主编点评


在吸毒人员家庭中,“拯救者心理”具有普遍性。这个“拯救者”角色常见于父母、配偶、长子或长女。“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拯救者”与戒毒康复者的病态共生关系。“拯救者”比较典型的表现是经济拯救、情感代偿和过度控制,“拯救者”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戒毒康复人员的戒毒成效和戒毒操守的维持。


在对戒毒康复人员作家庭系统介入时,社工可更多关注家庭“拯救者”。家庭“拯救者”更像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断付出,甚至百般讨好,最终导致自身“情感枯竭”,出现失去自己的人生,为家人而活的悲剧。社工应通过专业服务让他们认识到,作为戒毒康复家庭真正的“拯救者”,需要明白戒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成员需要学会在支持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越救越糟”的困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甘肃禁毒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通讯地址:兰州市广武门街道黄河沿38号 投稿邮箱:gsjdw@163.com

甘肃省禁毒协会 主办 陇ICP备20000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