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场所戒治文化上下功夫,结合“家国情”“孝亲情”“善友情”三情教育,不断创新戒治举措,坚持弘扬文化正能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让社会正向主流文化深入戒毒人员内心,切实帮助戒毒人员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戒治观。通过戒治文化的渲染与浸润,达到改变认知、滋养心灵、矫治行为的效果,不断提高戒毒矫治质量。
案例情况
戒毒人员齐某,初中时父亲因病去世,这对刚刚步入青春期的齐某打击很大,缺少家庭温暖的齐某接触社会闲散人员后走向歧途,14岁第一次接触并吸食了毒品。成年后,齐某又经历过不幸的婚姻。接连不断的打击使得齐某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每日与毒品相伴,因吸毒被社区戒毒后仍不知悔改,最终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齐某性格孤僻,和周围戒毒人员沟通较少,即便戒毒民警与其个别谈话时,也很少展现出真情实感。在其他戒毒人员眼中,她也很另类。
戒毒民警翻阅齐某档案,并结合其现实表现,发现齐某虽然学历不高,但对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追求,日常戒治生活中喜欢写字、画国画、看书和手工制作。戒毒民警决定在场所文化戒治上下功夫,将传统文化引入对齐某的教育戒治,拓展“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新路径。
1
学国学、讲传承,厚植注入家国情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古诗词作为近年来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的热点之一,能够传播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也正是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大力开展的“三情”教育方式的核心理念。戒毒民警详细分析齐某的年龄、学历、成长史等情况,精心制作适合齐某的传统文化课程。
课程采取小班制授课,内容以《唐诗三百首》为教材,并截取《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片段进行播放,分享诗词之美。在分析古诗词的行文含义、创作意境的同时,要求齐某领读,其他戒毒人员跟读。“今天学习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我也会坚守自己的本心,做自己。”在这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齐某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齐某和其他戒毒人员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包括齐某在内的所有戒毒人员都变得乐于分享自己的体会。这种方式既保证了课堂化教学效果,也达到了促进沟通、良性互动的目的。
2
笔墨书法修身心,厚植注入孝亲情
为丰富戒毒人员的文化生活,天津市戒毒管理局与民盟天津市委会共同在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了天津市首家“黄丝带帮教基地”,以成立“墨艺”书法兴趣小组为切入口,合力开展丰富的帮教活动,实现以文润心、以文传情。
“墨艺”书法兴趣小组的成立,让戒毒人员在笔墨间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授课期间,戒毒人员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了解了学习书法,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通过“永字八法”的学习,从最基础的执笔、运笔、用笔技法开始,让戒毒人员感受笔韵传神的同时,也起到了以书养性、以书磨志、以书静心的效果;在“临摹实践”的课程中,戒毒人员在字帖上反复临摹,加强了对字体结构和笔画的驾驭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在兴趣小组的学习和训练,齐某陶冶了身心、磨炼了意志,在学习中逐渐稳定了情绪,渐渐变得心平气和,戒除毒瘾的信心和决心也更加坚定起来。经其所在大队研判,决定在戒毒人员家属探访时,将齐某的优秀书法作品呈现给其家人,向其家人展现齐某的戒治成果。当齐某脸上洋溢着阳光自信的笑容,举着自己一幅幅作品展示给母亲看时,其母亲的眼中泛出欣慰的泪花。齐某表示:“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们看到我的努力,让家人安心、放心,更希望他们看到我戒除毒瘾的决心。”
3
“遇衍唤心”创美好,厚植注入善友情
衍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衍纸制作极具创造性,可以促进戒毒人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灵感,沉浸式的“手疗”体验,唤醒戒毒人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遇衍唤心,终遇美好”衍纸画手工兴趣小组,联合创美助残基地开展衍纸画手工制作技能培训,为提高戒毒人员职业技能,促进回归社会再就业搭建平台。
由于齐某本身对于手工艺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手工制作基础,其所在大队让齐某担任兴趣小组组长。围绕“学”“仿”“创”三个阶段开展技能培训。第一阶段“学习阶段”。在老师的带领下,戒毒人员开展基础技法训练学习。第二阶段“模仿阶段”。在掌握基本的衍纸制作方法后,选取了几幅基础的线稿供戒毒人员观看,并共同讨论如何创作出这幅作品。第三阶段“创新阶段”。以强化自主创新为主,充分发掘戒毒人员内心资源,让戒毒人员开始创作自己的新作品。齐某一开始担心自己画得不好,但经过戒毒民警的鼓励,最终齐某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成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经历为期半年的兴趣小组培训,齐某不仅手工艺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创作衍纸画是多人长期配合的过程,随着一次次共同攻克制作难点,一件件精美作品的完成,齐某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她一改曾经“高冷”的人设,开始主动和戒毒民警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
如今,齐某的性格从孤僻逐渐转变为阳光、自信、开朗,从不善沟通转变为乐于分享,从逃避问题转变为勇于正视自己,参与各项戒治活动的热情明显提升。这些改变有助于戒毒民警更有针对性地为其制订教育方案,提升教育质效。与此同时,在文化力量的加持下,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形成了“书法热”“读书热”,聊天话题也由“家长里短”转变为“笔墨诗画”,一股“国风”戒治氛围逐渐升温。
案例思考
打造更加健全的文化平台。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将陆续组建体现戒治特色的兴趣小组,如国画、泥人彩绘、手工艺制作等,并在其中融入更多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文化戒治内容,让文化属性更加深化戒治生活,更好地发挥文化对戒毒人员的教育引导、劝喻规制作用,培育健康向上心态,增强集体观念,营造平等、尊重、和谐、有序的戒治氛围,促进戒毒人员安心戒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在天津市戒毒管理局职能延伸之际,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社会多部门深度融合,开展帮教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戒毒人员家属学校、法律帮扶、心理咨询、实操交流等,丰富拓展为戒毒人员服务的路径。
坚持因人施教,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对戒毒人员行为表现进行科学归因,有的放矢规划戒治方针策略;深入戒毒人员戒治第一线,密切关注戒毒人员在学习、劳动、生活中的表现,掌握其思想变化并根据戒毒人员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生理和行为特点,动态调整教育矫治方案;关注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毒品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疾病患者的三重身份,加强心理疏导,启发自救意识,纠正不良认知,养成良好习惯,最终达到戒断毒瘾、积极戒治的目标。
[本案例摘自中国法律服务网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有删节改动]
甘肃禁毒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通讯地址:兰州市广武门街道黄河沿38号 投稿邮箱:gsjdw@163.com
甘肃省禁毒协会 主办 陇ICP备20000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