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女强人,是什么让她在短短6年内将200万元挥霍一空,又是什么使她深遭儿女怨恨?
她是章某,出生于1964年,有一女一子。
早年,章某一心扑在事业上,长期在缅甸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2004年,章某的丈夫因发生车祸生命垂危,章某立即赶回国内,却仍没能见到丈夫最后一面。为此,两个孩子和婆婆对她充满怨恨,家庭关系危机重重。
在缅甸期间,章某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干,完成了从身无分文到身家百万的华丽转变。但同时,寂寞空虚的异国生活,也让章某从一个女强人堕落成瘾君子。据章某回忆,毒瘾发作时,感觉全身的骨头都像被虫子在啃咬,头痛欲裂的她满地打滚。辛苦赚来的200多万元很快就被她挥霍一空。为了得到毒品,章某向亲朋好友伸手借钱,甚至不顾颜面,多次到女儿家撒泼打滚,以死相逼。
丈夫过世后,章某留在国内照顾孩子,本想安稳过日子,但婆婆的责怪和孩子们的疏远叛逆,加上内心对丈夫的歉疚,迅速压垮了章某,她再次选择沉迷在毒品的世界,借以逃避现实。
2009年至2011年期间,章某多次因吸毒被查获,2011年1月5日被公安机关送至浙江湖州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社工根据章某的情况绘制了社会生态系统图,从中可以看出章某面临着三个层面的问题:
从个人层面看,章某吸毒时间长,意志力薄弱,心理毒瘾戒除难。同时,她年龄偏大又没有学历和技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来源也成了问题。而且,章某回国后结交的“朋友”,要么是找她借钱的,要么是毒友,如果继续与他们厮混,很容易再次复吸。
从家庭层面看,章某的亲子和婆媳关系基本都处于疏离甚至对抗的状态。章某的两个孩子从2000年后一直都由奶奶和爸爸照顾,母子(女)感情淡薄。目前,章某的女儿27岁,有了自己的家庭;儿子15岁,正在上初中。章某的婆婆难以接受儿子的死,认为都是章某间接导致的,婆媳之间还多次因为章某丈夫的交通事故赔偿金爆发激烈争吵。
从社会层面看,吸毒人员的标签使得章某备受歧视,再加上缺乏社会资源支持,她回归社会的路困难重重。
根据前期的预估和分析,社工认为对章某的介入服务路径应为:通过帮助戒除心理毒瘾、重塑家庭结构、改善亲子关系、构建健康朋友圈、就业,最终实现再社会化。
“全心”接纳。2012年11月,社工收到章某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申请。与章某第一次接触时,她全程低着头,回答问题都很公式化。为了与章某顺利建立合作,社工多次联系戒毒所和其家人、邻居等,详细了解其个人和家庭情况。在调查中社工发现,虽然章某的子女一直未去戒毒所探访她,但女儿每月都会汇生活费到戒毒所,社工认为可以此作为突破口,便多次联系其女儿。在社工的努力下,章某女儿终于同意加入戒毒帮教小组。再次见面时,章某激动地对社工说:“我女儿终于给我打电话了,她说你们是来帮助我的。”有了章某女儿的配合,社工顺利拉近了与章某的距离。2012年12月24日,章某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当日即签订了社区康复协议,社工也顺利与其建立了专业帮教关系。
“爱心”破冰。由于多年的疏远和隔阂,章某与孩子们之间缺乏共同语言。章某的女儿平时既要照顾孩子和弟弟,又要工作,压力非常大。在社工的建议下,章某主动提出帮忙照顾外孙,这一举动感动了章某的女儿,两人之间10多年的隔阂逐渐淡去。章某的儿子阿明正处在叛逆期,父亲的意外身亡、旁人的指指点点,让他对母亲异常怨恨,甚至迁怒于社工。社工建议章某将儿子从婆婆家中接回,创造机会改善关系,并多次劝说阿明接纳妈妈。阿明对社工的劝说均不理不睬,直到社工问他:“如果放任你妈妈独自居住,万一她再吸毒也没人能发现。你难道希望她死在吸毒的路上吗?你想一辈子被人说你妈妈是毒鬼吗?”阿明终于答应回家。正在读初中的阿明即将毕业,但学习成绩不好,不想再读下去了,而章某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母子俩为此多番争吵,甚至动手,为此,章某情绪十分低落。事后,社工了解到阿明这样打算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早日工作,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了解情况后,社工肯定了阿明对家庭的关心,但也告诉他,只有继续学习,今后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赚更多的钱。社工告知阿明会努力帮他申请教育救助和困难补助,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社工将阿明的想法及时告知了章某,并建议她不要过度强势,适度展现无助的一面,争取缓和母子关系。
“决心”坚定。社工多管齐下,为章某开展脱毒治疗,通过不定时推送禁毒知识、法律法规;邀请参加同伴教育活动、法治教育活动,构建健康朋友圈;联系心理治疗师,及时疏导负面情绪等,逐渐帮章某树立起远离毒品的决心。
“信心”强化。不良朋友圈是很多吸毒人员复吸的主要诱因之一,社工建议章某更换联系方式,主动远离曾经的毒友圈,与社工、志愿者、亲朋好友等建立良性社交网络,增强奔向新生活、新希望的信心。
“耐心”陪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工和章某一起讨论,帮助她认清自身能力和社会现实,为其制订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职业规划。然后,社工一方面链接社会资源,寻求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章某参加人才招聘会,主动寻找适合的岗位。最终,章某在家附近的工厂承包了一个小食堂,虽然利润不高,但工作时间短,离家近,方便照顾儿子和外孙。
2015年12月23日,章某顺利完成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现在,社工仍不定期对其进行回访,章某一家情况良好:阿明自己开了一家电脑维修店,准备明年结婚;外孙也健康成长。
从女强人到瘾君子,再到戒除毒瘾回归家庭,章某走过了漫长的15年。她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个漫长又痛苦的梦,幸好噩梦已经远去。章某说,她现在对毒品已经没有渴求,但仍希望社工能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抽查,让警钟长鸣。
(作者:浙江省宁海县黄坛镇政府潘雅娜)
主编点评: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多因为吸毒被家人“抛弃”,而家庭关系紧张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区戒毒(康复)效果。本案例中,社工以家庭治疗模式为主,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为辅,以“全心、爱心、决心、信心、耐心”为工作原则,围绕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开展一系列帮教工作,通过个案辅导、家庭辅导等社会工作方法,逐步帮助服务对象构建完整的家庭支持系统,不断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和鼓励,使其逐渐建立理性情绪,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家庭问题和心理问题,最终与服务对象一起达成了服务目标。